1.专业发展沿革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2006年开始筹建,2007年开始招生。2013年,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5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019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4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班)专业单独建班,2021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卓越计划班)专业招生由1个班调整为2个班。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够在高分子材料、石油化工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过程控制、工艺设计及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研究、技术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生产运行维护工程师、高分子材料工艺设计师、高分子材料研发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中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工艺开发和优化、技术改造、材料和产品设计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3.专业特色
专业秉承学校“石油化工”特色,立足国家及辽宁省石化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以高分子材料合成、结构与性能、改性、助剂配方设计与成型加工为专业主线,面向石化行业,注重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交叉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设置
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专业核心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化工仿真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聚合物合成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
5.专业支撑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8人。近三年外聘企业教师参与指导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4人。专业拥有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其他各类人才6人,71.0%教师具有工程背景。
(2)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专业一级学科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或化学,拥有材料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全日制硕士学位点。
(3)实验条件:专业现有石油化工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石油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材料科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石油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省级)、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大学生实习示范基地(国家级)等实验实习教学平台,保证专业实验条件。
(4)实习条件:专业拥有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其中抚顺伊科思新材料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6.就业与升学
近三年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5%以上。以2021年为例,专业毕业生27人,其中升学11人,升学比例为40.7%,院校包括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院校;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盛虹炼化等大型石油石化和材料类企业就业10人,比例为37.0%。2021年整体就业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