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和坚强领导下,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和“一流本科教育”,以建校70周年为契机,通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战疫情、促发展、抓一流、提质量、强育人等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亮点纷呈,成绩喜人,学校“十三五”本科教学工作圆满收官。
1、瞄准“同质等效”,推进线上教学
2020年初,面对新冠疫情,本科教学全部采用线上教学,按期开学。2020年春季学期共开出在线教学课程666门,1880门次,进行在线教学教师1880人次,参加在线教学的学生11969人,达119200人次。线上累计督导听课3313节次。检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线上教学备案表》11458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线上专项巡视工作,累计巡视192场次。面向社会发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线上教学质量报告》8期。圆满完成线上考试、毕业审核与毕业答辩。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开学初补考、重修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大规模线上考试,实现考试成绩零投诉,4053名本科生顺利离校,3968名学生获得学士学位。




2、制定完成2020版培养方案,推动石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出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关于修(制)订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先后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部署会议、人才培养方案审查、课程体系专项审查、毕业要求专项研讨等工作,对所有专业逐一审查。在广泛征集高校同行、用人单位、校友等意见基础上,完成了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新版培养方案的修订,坚持需求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巩固发展石油化工特色,强化人才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为保障和提升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3、全面统筹规划,推进一流专业高质量建设
为做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申报工作,学校制定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建设措施和工作目标,分专业开展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专业建设。软件工程、能源化学工程等8个专业获批辽宁省第三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至此我校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共22个,占在招且具备申报资格的本科专业52.4%。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加速推进,自动化、油气储运工程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复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3个专业完成了认证专家组现场(线上)考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申请已受理并提交了自评报告。





4、推动课堂革命,打造一流课程、优秀教材和教学名师
与《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同步配套制定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本科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大力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和优秀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0年,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雷锋精神概论》入选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入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7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省属理工科高校中位列第三;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直接认定为省级教学名师,年度内共有4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石油化工工艺学》等8部教材获批省优秀教材,1部教材推荐参评国家级优秀教材评审。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序号 |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课程类型 |
第一负责人 |
1 |
雷锋精神概论 |
线下一流课程 |
雷冬海 |
2 |
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王海彦 |
3 |
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 |
2020年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类型 |
1 |
传热学 |
贾冯睿 |
线上一流课程 |
2 |
电子技术 |
赵强 |
线上一流课程 |
3 |
高分子物理 |
安会勇 |
线上一流课程 |
4 |
过程控制工程 |
翟春艳 |
线上一流课程 |
5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胡春玲 |
线上一流课程 |
6 |
汇编语言 |
王晓虹 |
线上一流课程 |
7 |
石油化工新材料 |
李海英 |
线上一流课程 |
8 |
天然气输送设计与管理 |
王卫强 |
线上一流课程 |
9 |
统计学 |
李庆东 |
线上一流课程 |
10 |
材料成型方法与工艺 |
林成 |
线下一流课程 |
11 |
财务管理 |
于兆河 |
线下一流课程 |
12 |
城市燃气输配 |
李小玲 |
线下一流课程 |
13 |
电路分析基础 |
崔畅 |
线下一流课程 |
14 |
工程流体力学 |
王丹 |
线下一流课程 |
15 |
工程信息管理 |
李飒 |
线下一流课程 |
16 |
过程设备设计 |
姜文全 |
线下一流课程 |
17 |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
鞠佳 |
线下一流课程 |
18 |
化工原理 |
龙文宇 |
线下一流课程 |
19 |
环境化学 |
梁红玉 |
线下一流课程 |
20 |
机械制图 |
何延东 |
线下一流课程 |
21 |
建筑工程估价 |
张春姝 |
线下一流课程 |
22 |
精细石油化学品 |
杨占旭 |
线下一流课程 |
23 |
聚合物流变学 |
韩媛媛 |
线下一流课程 |
24 |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 |
陶文华 |
线下一流课程 |
25 |
雷锋精神概论 |
雷冬海 |
线下一流课程 |
26 |
三维建模技术 |
王宇彤 |
线下一流课程 |
27 |
石油化工概论与智能制造 |
李会鹏 |
线下一流课程 |
28 |
石油加工工程 |
杨丽娜 |
线下一流课程 |
29 |
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 |
吴玉国 |
线下一流课程 |
30 |
数据结构 |
魏海平 |
线下一流课程 |
31 |
数字电子技术 |
杨冶杰 |
线下一流课程 |
32 |
数字图像处理 |
刘金义 |
线下一流课程 |
33 |
水污染控制工程 |
李长波 |
线下一流课程 |
34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孔令超 |
线下一流课程 |
35 |
天然气液化技术 |
马丹竹 |
线下一流课程 |
36 |
中级财务会计 |
钱光明 |
线下一流课程 |
37 |
C语言程序设计 |
常东超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38 |
材料复合原理 |
史春薇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39 |
程序设计基础 |
冯锡炜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0 |
大学外语 |
侯晓莉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1 |
大学物理 |
王莉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2 |
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
刘晓琴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3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 |
韩向艳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4 |
高分子化学 |
刘宁宁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5 |
工程热力学 |
潘颢丹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6 |
管理学 |
赵丽洲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7 |
过程流体机械 |
梁艳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8 |
会计学 |
秦捷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49 |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
包瑞新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0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
高兴军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1 |
计算机图形学 |
张燕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2 |
金属腐蚀学 |
梁平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3 |
精细化工工艺学 |
杨占旭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王啸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5 |
模拟电子技术 |
穆克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6 |
软件建模技术 |
贾银山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7 |
市场调查与预测 |
丁洪福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8 |
提高采收率原理 |
于斌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59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宫晓杰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60 |
仪器分析 |
丁巍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6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刘淑艳 |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62 |
柴油加氢安全仪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
郭颖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3 |
聚氯乙烯合成3D虚拟仿真实验 |
李剑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4 |
聚乙烯悬浮聚合3D虚拟仿真实验 |
胡跃鑫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5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D虚拟仿真实验 |
钱建华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6 |
天然气站场虚拟仿真项目 |
胡志勇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7 |
烷基苯磺酸3D虚拟仿真实验 |
杨占旭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8 |
油气集输站场虚拟仿真实训项目 |
王卫强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69 |
油气钻井安全虚拟仿真实验 |
王璐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70 |
加氢裂化虚拟仿真实验 |
王海彦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71 |
延迟焦化虚拟仿真实验 |
王海彦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202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名师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姓名 |
1 |
10148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张燕 |
2 |
10148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聂宏 |
2020年省级优秀教材(高等教育)
序号 |
教材名称 |
主编 |
出版社 |
1 |
石油化工工艺学 |
封瑞江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2 |
过程控制系统 |
苏成利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3 |
石油产品分析 |
丛玉凤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4 |
化工原理 |
张克铮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5 |
石油化学基础 |
戴咏川 |
中国石化出版社 |
6 |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
王晓虹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7 |
理论力学 |
张巨伟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8 |
创业基础 |
刘 畅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5、新工科专业群建设和现代产业学院布局基本形成
学校积极对接石油化工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需求,加强“石油化工+人工智能”融合教育改革,重点推进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传统优势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同时增设了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等5个新工科专业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申报人工智能和智慧分子工程2个新工科专业,10个本科专业获批招收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我校化工安全现代产业学院、恒力石化产业学院和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分别被认定为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被推荐向教育部申报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现代产业学院 |
10148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恒力石化产业学院 |
10148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化工安全现代产业学院 |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新区现代产业学院
学校名称 |
学院名称 |
主要面向产业 |
涉及专业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石油化工现代产业学院 |
石油化工 |
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6、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成果和教改项目成绩喜人
《基于石化行业智能炼化需求构建应用化学‘五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等12项成果荣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面向智能炼化的石油化工专业群新工科建设研究与实践》和《基于化学学科的新工科专业——智慧分子工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及实践》2个项目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7、落实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建设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意见》,构建我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全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课程思政开展了系列活动:一是,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要求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育人实践中,深入发掘和提炼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落实落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二是,在2020年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遴选工作中,课程思政作为必选项,强调授课过程应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三是,组织了全校“课程思政”经验交流与研讨会,遴选代表性教师做了课程思政经验介绍。四是,在阶段性检查基础上,组织召开了2018年立项“课程思政”试点建设课程结题答辩会。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基本完成课程思政教师全覆盖。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8、提高教研质量,注重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管理办法》,基于实绩化、特色化、全覆盖原则,优化重构了86个基层教学组织,实现了全部教师加入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围绕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每学期至少举行10次教学研究活动,每次教学研究活动不少于2学时。



9、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与管理,实现重要赛事国家级特等奖的突破。
强化激励机制,出台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创新创业活动奖励办法》,激发创新创业训练与竞赛热情。全年开展76个赛事,有12197人次学生参加。荣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68项,优秀奖36项;荣获省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95项,二等奖173项,三等奖279项,优秀奖155项。组织抚顺市创新创业创翼大赛,并获抚顺市一等奖和辽宁省创翼之星奖。2020年省创新创业年会共有5篇论文和2项经验交流项目入选,荣获一等奖一项,二等奖6项。



10、推进教考分离,切实增强教学育人效果
2020年,在原有每学期每个学院5门教考分离考试课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一是,2019级、2020级学生(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通识教育类课程全部实现教考分离。教考分离课程分别占这两个年级80%和60%的考试课程;二是,通过试题库抽题,以及与沈阳化工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联考等完成课程考试达到70%。三是,学校正在有计划地推行所有课程的试题库建设。尤其是专业课试题库建设,2021年年底达到每门课程至少建设10-15套完整的试卷,实现所有课程教考分离全覆盖,真正让教师动起来,学生忙起来,切实增强教学实效,提高课堂上座率、前排率、抬头率。

2020年,全校师生众志成城战疫情,凝聚起了强大的力量,在本科教学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绩。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担立德树人使命,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一流本科”建设为目标,持续提升具有石油化工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