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记、院长寄语
书记:张金辉 教授 院长:任建民 教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是培养石油化工等能源装备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根据石化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检测、运行维护、安全管理这一产业链需求,构建了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开设5个本科专业。目前,已培养出数万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成为石化行业管理和技术骨干。
咨询电话:024-56865042
学院网站:http://jixiexy.lnpu.edu.cn
三、学科实力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机械、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拥有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省级科研平台和1个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120余项,累计科研进款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EI收录12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
四、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11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42人;博士学位教师52人、硕士学位教师57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33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优秀科技人才支持计划、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11人;聘请校外兼职教授8人。
五、特色优势
机械工程学院秉承学校石油化工特色和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紧紧围绕石油化工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使用及安全维护这一产业链需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同时构建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三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人才链与创新链的对接。
六、专业培养
1.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1)专业发展沿革
本专业于1991年开始招生,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毕业生,毕业生主要服务于石油化工、机械、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行业。专业于2013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2016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向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2021年申请的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得受理。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石油化工行业和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够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从事焊接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目标1:具备焊接工程师和无损检测工程师的专业素质,能够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完成焊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焊接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管理等工作;
目标2: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焊接与无损检测的技术发展,跟踪专业前沿技术,并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内新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和质量控制,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工作;
目标3:具备健全的人格,具有人文社会素养、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能够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工作环境,在多部门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拥有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焊接及无损检测专业技术、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专业特色
①围绕石化设备制造和检测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专业针对石油化工装备“设计-制造-检验-使用-维护”这一产业链中“制造、检验”两个重要环节,形成了相辅相承的“焊接”与“无损检测”两个方向,通过系统扎实的理论学习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能够从事焊接工艺设计与评定、焊接管理及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②校企融合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通过长期有效的校企融合,开展了“国际焊接工程师、无损检测”等专业技能培训,连续五年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一步夯实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毕业生受到了从事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无损检测等企业的高度好评。
(4)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焊接冶金与金属焊接性、材料成型方法与工艺、焊接质量检测及评价、理化检验、弧焊电源及智能控制基础、焊接方法及工艺、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电磁检测、渗透检测技术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无损检测新技术课程设计、工程训练、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劳动教育等。
(5)专业支撑条件
①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人、硕士学位教师4人。其中教授职称4人、副教授职称6人、讲师职称9人,硕士生导师8人:同时长期聘请行业专家6人。近五年,专业教师分别获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1人,千人层次1人,万人层次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计划1人,抚顺市优秀教师1人,校级优秀教师5人等荣誉,90%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
近五年,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3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获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支持20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横向科研项目60项,SCI收录论文35篇,EI收录论文29篇,国家发明专利及科研成果转化12项。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化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型)和1个“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专业型),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5-20人。
③实验条件
专业拥有辽宁省石油化工装备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材料焊接成型与检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石油化工装备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建设了“焊接实验室、无损检测实验室、金相分析实验室、X射线衍射实验室、扫描电镜实验室”等一系列学科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22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达2100万元。
④实习条件
本专业依托学校与石油化工企业一脉相承的传统优势和地处抚顺石化城的地域优势,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等建成了省级实践基地,与抚顺化工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生产实习基地。
(6)就业与升学
①在四大石化公司
本专业毕业生在中国石化金陵分公司、中国石化扬子分公司、中国石化安庆分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高桥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中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中石油天津石化分公司、中石油广州分公司、中海油惠州石化分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均有毕业生,在中国四大石化公司约占25%。
②在其他国企就业情况
本专业在船舶制造、能源装备、航空航天等其它大中型国有企业也有较广泛的就业,就业比例约30%。
③升学情况
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考研率接近20%,分别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学校。
2.智能制造工程专业
(1)专业发展沿革
专业创建于2020年,是全国范围内第三批获批的、系统培养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新工科专业。
(2)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立足辽宁,面向全国,培养具备扎实的智能制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适应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沟通能力,能够在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智能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以及运行维护等工作,能达到智能制造工程师任职水平。
目标2:能够跟踪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智能制造工程领域中的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控制以及智能运行维护等岗位。
目标3: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智能制造工程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目标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标5: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智能制造工程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3)专业特色
以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体系,面向机械行业及石油石化装备的智能制造企业,以智能制造工程及其应用技术为主线,注重智能装备开发、智能装备应用、智能生产管理控制以及智能运营维护等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
(4)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学、工业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智能机床与编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智能制造工艺、生产系统的智能化技术、机电系统设计与控制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制图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智能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实验、智能制造系统综合设计、智能机床与编程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5)专业支撑条件
①师资队伍
专业拥有一支以3位教授为核心、4位副教授及5位讲师组成的教学队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占本专业专任教师的67%,100%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辽宁省优秀人才2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较高的学术梯队。专业从校外智能制造实习基地聘请了既精通生产一线工作流程、又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依托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每年招收“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学术型硕士以及“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③实验条件
专业依托石油化工装备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石油化工装备虚拟仿真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建设了“智能制造综合实验室、工业机器人综合实训室、机械控制综合实验室、测试技术综合实验室、液压传动与控制综合实验室、机械创新设计综合实验室、机电一体化综合实验室、机械设计综合实验室”等一批满足本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需要的特色实验室。
④实习条件
专业依托学校与石油化工企业一脉相承的传统优势和地处抚顺石化城的地缘优势,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等建成了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抚顺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邀请10余名辽宁省和抚顺市技术状元担任校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6)就业与升学
目前,本专业还没有毕业生。
据人社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智能制造行业约占高端装备制造业20%左右,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渐增大,预计未来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量将达到900万人,就业前景非常乐观。
专业毕业后可在石油化工行业、机械相关部门以及科研院所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智能生产管理控制、智能运营维护等方面工作。
专业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深造,考取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升学院校除本校外,还包括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3.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专业发展沿革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卓越计划班)获批于2012年2月,专业前身是1958年开始招生的石油加工厂设备专业,历经炼厂机械、化工设备与机械、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更名过程。
专业采取“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专业依托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2012年获批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辽宁省向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1年获批“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工程实际应用为背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过程工业领域从事过程装备工程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目标1:针对从事石油化工过程装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相关学科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胜任过程装备设计审核工程师、过程装备制造工程师及过程装备运行维护工程师等工作。
目标2:能够跟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石油化工装备领域中的装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