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资讯|特色培养|院系专业|网上预报名|联系我们|学校首页
院系专业

 

首页>院系专业>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正文

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
 


一、书记、院长寄语

书记、院长:赵强 教授

各位考生:

人工智能技术国际上公认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是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地,人工智能产业已进入高关注、高需求、高发展的阶段,对人才有着大量而紧迫的需求。辽石化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是一片孕育理想的沃土,也是一个实现梦想的地方!我们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以开拓者的热情,劈荆斩棘奋力拼搏,造就栋梁之才。热诚欢迎有志于在浪潮之巅、勇立潮头的青年学子报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

二、学院简介

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成立于20222月,是我校立足于鲜明的石化行业办学特色,服务石化行业“十四五”规划和智能制造强国战略,整合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优势学科资源而设立的新工科学院,学院下辖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5个专业,人工智能研究院、软件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

学院面向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致力于培养能够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管理能力优的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咨询电话:02456860795

网站:http://aisoft.lnpu.edu.cn/

三、学科实力

学院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学科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软件工程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2012年、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均并列辽宁省属高校第一位。

学院现有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5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入选“辽宁省一流专业”,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3个专业为20202021年开设的新工科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管网集团,以及华为、腾讯、新松机器人等行业企业高质量就业。

四、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49人,其中专任教师32人,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硕士生导师10人。有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计划”2人。学院聘请了由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组成的团队指导学院建设发展,还聘请了中国石化、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兼职教师20余人。

五、特色优势

学院以“雷锋精神全方位育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软件技术在石化行业的应用”为特色,秉承“立足石化、服务地方;学科交叉、创新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质量、创新、前瞻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大力开展学科融合、科技竞赛、企业实习,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优势明显。

六、专业培养

1.软件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专业发展沿革

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于2006年,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是我国最早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之一。1998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等其它专业合并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重新申请软件工程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生。

专业于2019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相继获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与国际化视野,能够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与事业单位胜任软件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①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对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建模,胜任需求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算法设计师岗位。

②能够运用软件工程基础知识解决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胜任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支持与维护工程师、质量保证师、项目经理等岗位。

③具有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在软件工程项目解决方案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创新思路,担当重要角色。

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和跨文化环境下工作,担当重要角色。

⑤能够在工程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循职业道德与工程标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国际软件工程项目中工作,胜任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质量保证师、项目经理等岗位。

3)专业特色

专业以社会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专业着重加强校企合作,部分实践课程由企业专家授课。

专业实行“3+1”模式,即前三个学年安排理论课,第四学年只安排任选课和实践环节。

专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国外多所学校合作,开展本科生交换项目。

4)课程设置

专业拥有《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建模技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等辽宁省一流课程和多门省级精品课程及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等。课程体系包括:

①通识课程:覆盖人文社科、理工科技和创新创业类基础知识课程。

②学科基础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

③专业教育课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软件建模技术、专业外语等。

④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训练、面向对象综合实验、数据库课程设计、软件建模技术实践、网站建设实践、移动应用开发实践、专业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40学分。

5)专业支撑条件

①师资队伍

专业拥有一支优秀且稳定的教学团队,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专职教师中拥有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专业聘请大量行业专家和学者作为专业兼职教师。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10余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名额为100人。

③实验条件

专业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以及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2个,并拥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3个。

④实习条件

专业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1个,校内实习基地4个。

6)就业与升学

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国内知名企业和单位有:华为、腾讯、小米、奇虎360、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北京)、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

本专业毕业生历年来拥有多名考入南京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辽宁大学等985和211高校的研究生。并拥有多名赴日本、芬兰、澳大利亚等海外读研学生。近几年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稳定,2022年读研率约15%左右。

2.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专业发展沿革

2006年,学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分三个方向培养学生,即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后改为数字媒体技术),2008年获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9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经过多年发展,专业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教师队伍逐渐壮大。

2017年,本专业获批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获批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获批招收第二学士学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适应数字时代与信息社会发展,能在传媒及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技术应用及开发、制作、传播、运营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①具有跨人文、艺术与工程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针对数字媒体领域的复杂问题,具备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专业知识并结合美学修养,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②能够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质量标准,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胜任数字媒体创作、传播、运营等工作岗位。

③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在数字媒体项目团队中作为成员或技术人员发挥作用。

④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能够通过企业历练、继续教育或研究机构等多种学习渠道提升专业素质和更新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

⑤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综合考虑数字媒体领域安全、法律法规、环境、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数字媒体领域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3)专业特色

①坚持专业素质教育与美学养成教育相结合的、适应本专业“技艺结合”特点的培养模式。重点突出“数字作品设计能力、数字产品开发能力、软件开发与网络技术能力”等体现专业素质的能力培养。同时,结合美学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②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引领,结合学生不同特点,不断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相结合的差异化培养过程。专业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优异,优质就业率高。

4)课程设置

专业有辽宁省一流本科课程《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三维建模技术》和省级精品课及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等。

①通识教育课程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科技类和艺术素养类基础知识,旨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科学精神和艺术品位。

②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美术基础》、《数字媒体概论》、《造型与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三维建模技术》、《数字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基础》等。

③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有《Web前台开发技术》、《游戏技术基础》、《二维动画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等。

④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艺术实践》、《算法实践》、《Web多媒体应用实践》、《游戏开发实践》等。

5)专业支撑条件

①师资队伍

专业有一支稳定、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现有教师7人,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5人,教授2人、副教授2人,有一名教师获批辽宁省教学名师,有一名教师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一名教师入选“兴辽英才计划”。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10余人,今年研究生招生名额100人。

③实验条件

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以及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和数字媒体应用实验室各1个。

④实习条件

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1个,校内实习基地3个。

6)就业与升学

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国内知名企业和单位有:华为、腾讯、小米、奇虎360、中央军委办公厅、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国农业银行研发中心(北京)、中国南方航空公司、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就业行业有:传媒、IT、商贸、金融、通信、高校、部队等。

近几年本专业学生就业职位有:SRE、软件开发工程师、产品测试、设计经理、运营设计、人才招聘、项目经理、web前端、全栈开发工程师、产品专员、部队文职(工程师)、Java后端开发、技术支持、影视后期制作、游戏运营、短视频运营、新媒体运营推广、视频技术支持、民警、法院工作人员、飞行学员、室内设计师、教师、教学主管、客户端开发、技术对接、平面设计、电商设计、VR摄影师、iOS开发工程师、渠道主管、up主等。

升学情况:本专业有在日本、芬兰、澳大利亚等海外读研学生,近几年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稳定,2022年读研率约13.8%。

3.人工智能专业

1)专业发展沿革

人工智能专业2020年7月申请设置。申请设置的目的是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需求,适应石化产业向智能化转化的需求。2021年开始招生,目前第一届29名学生已经入学。该专业建设目前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一流专业为依托,同时和机器人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的智能装备制造专业互融互通。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坚实的数学、神经生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研究、开发用于模拟人类智慧领域的应用系统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及团队合作精神,并且能够在未来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胜任工程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①工程师:能通晓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国际规则和先进技术,具备充分运用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鉴定、分析、设计开发和解决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中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②项目经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够设计出创新的且符合标准的人工智能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并能够意识到解决方案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③产品经理: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具有效沟通、高效执行、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能力。

3)专业特色

以传授人工智能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为核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坚持石油化工特色,培养具有石油化工基础知识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校企合作,部分实践课程由企业专家授课;实行“3+1”模式,即前三个学年安排理论课,第四学年只安排任选课和实践环节。

4)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信号处理、Python 程序设计、模式识别、算法设计与分析、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边缘计算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训练、Python 程序设计实践、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模式识别实践、专业综合实训、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 36 学分。

5)专业支撑条件

①师资队伍(含教学团队与名师)

现有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2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博士20人、硕士2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辽宁省第十二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

我校拥有与人工智能专业相关的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②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80余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名额为25人。

③实验条件

国家级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学校拥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3个、物联网实验室1个、网络工程实验室1个、控制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实验设备900余件(套),另外学校还建有网络中心、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10个。

④实习条件

校内外实习基地。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与东软、大唐电信、华信等IT企业以及抚顺石化公司等石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可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要。

6)就业与升学

工信部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指出当前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整体需求岗位的12.2%、19.8%和34.8%,但其人才供需比分别仅为0.13、0.17和0.98。

在石油化工领域,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在智能油田、智能钻井、智能管道、智能炼厂以及智能销售体系等方向上具有较为广泛深入的应用。由此可见,智能化产业面临着庞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缺口,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4.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1)专业发展沿革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0年首次招生,该专业建设以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国家一流专业为依托,以传授智能信息处理与分析、智能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为核心,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备坚实的数学、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知识,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智能信息处理、分析和智能系统研究和开发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的能够在智能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中担任重要角色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五年后可以达到的职业能力与成就如下:

①能够运用最新的自然科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解决智能信息系统中的技术难题的工程师。

②能够设计出创新的且符合标准的智能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且具有组织、管理和维护项目的项目经理。

③能够具有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和数据分析的产品经理。

3)专业特色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石油化工特色,培养具有石油化工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实施校企合作,部分实践课程由企业专家授课;实行“3+1”模式,即将理论课全部安排在前三个学年,第四学年只安排少量选修课和实践环节。毕业生能够在智能信息系统开发中胜任工程师、产品经理、项目经理角色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课程设置

专业核心课程: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数字信号处理、Python程序设计、数字图象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计算机基础训练、Python程序设计实践、数字图象处理课程设计、计算机视觉课程设计、自然语言处理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大数据处理技术实践、人工智能应用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33学分。

5)专业支撑条件

师资队伍(含教学团队与名师)

现有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博士18人、硕士3人,1人为省级教学名师,1人为辽宁省第十二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层次人选。

我校拥有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关的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此外,我校建设有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成立教学质量发展中心监控学生培养及教师教学情况。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80余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名额为25人。

实验条件

国家级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学校拥有计算机专业实验室3个、物联网实验室1个、网络工程实验室1个、控制工程实验室1个,拥有实验设备900余件(套),另外学校还建有网络中心、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10个。

实习条件

校内外实习基地。人工智能与软件学院与东软、大唐电信、华信等IT企业以及抚顺石化公司等石化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可以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的需要。

6)就业与升学

工信部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版)》指出当前企业对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和实用技能岗等技术型岗位的人才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整体需求岗位的12.2%19.8%34.8%,但其人才供需比分别仅为0.130.170.98

在石油化工领域,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在智能油田、智能钻井、智能管道、智能炼厂以及智能销售体系等方向上具有较为广泛深入的应用。由此可见,智能化产业面临着庞大的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缺口,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5.机器人工程专业

1)专业发展沿革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代码080803T2020年获批,是培养“中国制造2025”急需的机器人工程领域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新工科专业。

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机器人控制与应用为培养主线,面向机器人及智能系统,注重软硬件结合,培养适用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同时兼具软件和硬件设计能力、系统控制理论和机器人工程应用能力,并在相应领域能够从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的综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机器人工程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人文、科学、工程素养和创新发展精神,立足辽宁、面向全国,能够在石油化工、能源动力、装备制造等领域从事与机器人工程领域有关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应用、维护和管理等方面工作,有良好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考虑,学生毕业五年后,应达到以下职业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能够有效利用控制理论、机械原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技术知识和恰当的信息工具,分析与解决机器人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具备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机器人工程相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技术服务、设备运行与维护、管理等岗位的技能,具有与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相当的职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跟踪机器人工程领域前沿技术,不断更新和调整专业核心知识,提升能力,适应持续的职业发展。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在组织和开展工程实践过程中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安全、法律和经济等因素。

具有良好的表达、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在多学科团队中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3)专业特色

以石油、石化领域涉及的机器人工程技术问题为专业主线,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强化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石油石化行业人才需求,能够从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的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4)课程设置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数值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机器人基础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器人操作系统基础、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技术、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等。

5)专业支撑条件

师资队伍

机器人工程专业拥有专兼职教师15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本专业专任教师的93.3%,硕士生导师10人。教师专业构成合理,具备跨学科专业课程配置、教学能力。

一级学科与研究生招生

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类、机器人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计划2023年开始招收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实验条件

现有面向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研平台2个。此外,还建有电气控制实验室、电力电子与拖动实验室、电路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室、数字电子实验室、模拟电子实验室、数字仿真实验室、自控原理实验室、PLC实验室、ARMSCM实验室、传感器与仪表实验室、EDADSP实验室、信息与控制实验室、印刷电路板制作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智能车创新实验室、飞行器创新实验室、运动控制实验室、化工产品智能仓储物流实践平台等专业实验室。

实习条件

与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浙江中控、英特尔、E+H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5个。

6)就业与升学

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未来可以在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方向从事技术攻关、产品开发、技术服务、教学科研、营销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企业: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未来主要就业企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家庭等,从事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工作。

高校和科研院所: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由于所学知识面较广,综合能力较强,外语水平普遍较好,所以还可以选择去国内外重点高校和顶级的科研院所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教学(博士以上学历)等一系列工作。

深造:机器人专业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去国内外重点高校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

七、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全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签订3+1+1联合培养学术合作协议,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4+0项目,与芬兰北中部应用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开展了4+0项目。学院每年都会邀请欧美和港澳专家开展学术交流,选派学生到国外大学参加短期交流和研学活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八、实验室建设

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面积2918.8平米,实验设备2355台套,高性能计算机1225台套。拥有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媒体、通信技术等15个专业实验室和3个创新创业实验室,拥有智慧云教学平台、计算机网络实践平台和物联网实训平台等6个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九、就业情况

1.就业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教育业和政府机关等。

2.就业单位

随着国家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技术开发应用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国有单位,也包括阿里、百度、腾讯QQ、奇虎360、完美世界等大型知名IT企业以及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等。

3.深造院校

深造院校有东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中北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沈阳工业大学等。

4.就业数据

2020届共有本科生246人,读研34人(占13.82%),高质量就业192人(占78.05%),其他20人(占8.13%)。

十、知名校友

(1)卢 苇:1985届,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院长,教授

(2)王尚国:1986届,Elite Drilling Company Limited(泰国), CEO

(3)冯国宽:1986届,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4)马长东,1987届,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高级工程师

(5)卢宝华,1989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广东销售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级工程师

(6)章家斌,1991届,厦门海翼集团,处长,高级工程师

(7)江 轶,1991届,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分厂党委书记

(8)续小红,1992届,巨鹿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董事长

(9)郭 权,1995届,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副校长,教授





关闭窗口

 

地址: 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丹东路西段1号 邮编: 113001

电话: 024-56865000 传真: 024-56865007

Email:zs6865000@163.com

Copyright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招生网手机版 招生办官方微信